MAP
重整地圖

烏牛欄橋

烏牛欄橋為一日治時期之吊橋,橫跨南烘溪,其下有一於大正初年建設置之輕便車鐵道,吊橋兩邊分別為現今之台14線及台21線,附近有坪仔頂、石珠頂、大瑪璘等史前遺址,因昭和5年(1930)年 霧社事件過後,「裏南投道路」之開通,埔里的對外交通逐漸由公路運輸取代原有之「埔里輕鐵線」。

此處亦為民國36年(1947)二二八事件當中烏牛欄戰役之發生地點,現今愛蘭橋之南側設有紀念碑,原本的烏牛欄吊橋於民國50年初(1961)改建為水泥橋並改稱為愛蘭橋,原烏牛欄吊橋北側之橋墩仍可見於醒靈寺南側之陡崖上。

烏牛欄戰役紀念碑

此碑為民國93年(2004)由時任南投縣長林宗男,為紀念二二八事件中的烏牛欄之役所立,並被命為「 圓而不圓」,雕刻者為白滄沂,其造型特殊,是個原創於一節枯木之銅塑作品,作品中樹木的年輪意涵深遠,象徵雖有破損卻也圓,指的是二二八事件是個不圓滿的事件,卻希望它能有個種族融合相互寬容的圓滿結局,同時作品從另一角度亦可解讀成不圓而圓,意思是事件雖然圓滿落幕,卻是個歷史悲劇,不必誇大卻也不能忘記這個傷痛的教訓。

木生昆蟲博物館

木生昆蟲 事業於大正8年間(1919)由第一代館長余木生所創,最初名為木生昆蟲採集所,余木生畢生從事昆蟲採集研究工作並發現多種新品種之甲蟲與蝴蝶,後第二代館長余清金繼承父志,並於民國63年(1974)於埔里鎮南昌街上成立設備完整之昆蟲館供社會各界及學生參觀,後因參觀人數過多無法容納之故遷往今日南村里木生博物館所在之處,目前博物館由第四代館長余幼華經營。

牛耳石雕公園

牛耳石雕公園 為黃炳松先生於民國76年(1987)所創辦,為亞洲首座素人雕塑林園,近年來已轉型為休閒渡假村,園內之石雕作品以林淵之作品,亦有少數朱銘及楊英風之作品,除是室外展示外亦有林淵美術館、地震紀念館、兒童美術教室、童玩廣場及鄉土文物展示區等,據創辦人所述,名為牛耳之原因為,台灣三位名雕刻家,朱銘、林淵、楊英風生肖都屬牛,他們共為台灣藝術創作努力,希望執雕刻藝術之牛耳,石雕公園因而以此為名。

南村里義民祠

一般認為客家人入墾埔里的年代比平埔族人和福佬人晚,南村里坪仔頂的義民祠是埔里少數與義民爺信仰有關的廟祠,劉枝萬先生認為應是光緒末才建立的寺廟。

醒靈寺

醒靈寺位於愛蘭臺地東緣,創建於民國40年(1951),是埔里重要的鸞堂廟宇,主祀三恩主,農曆每月初3、13、23日為乩日,晚上有扶鸞降筆活動。醒靈寺的前身是日南的「解化堂(改化堂)」、「醒化堂」,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

戰後初期,民國36年(1947)農曆3月遶境過程,聖駕行到烏牛欄吊橋(今愛蘭橋)時,先鋒太子元帥之輦轎忽然起駕,衝過吊橋直奔至今廟址,次年(1948)信眾籌劃遷建於今廟址,公推許清和、張以時、王進發、陳石鍊等地方賢達為召集人,38年(1949)成立建寺董事會,公推許清和為董事長,40年(1951)完工落成。

廟前一對石獅為清代埔里社廳前的石獅,是埔里鎮重要的歷史文物。廟旁也保留日治時期能高神社的狛犬及部份石燈。廟後二樓的文獻室陳列一批埔里老照片。

大馬璘遺址公園

大馬璘文化遺址 公園位於醒靈寺旁,前身為舊愛蘭營區,佔地約1.7公頃,屬於大馬璘遺址範圍,是南投縣縣定遺址。

為兼具完整保留遺址又避免荒廢閒置遭人破壞,在不進行遺址大規模挖掘考古研究的前提下,也要兼顧完整保留地底下珍貴文物。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於106年度編列1,500萬元,著手打造具觀光休閒與教育功能的考古文化園區。

園區主要規劃社區居民入口廣場、主題標的區、文化廣場區、遺址保護管理區、遺址教育解說區以及中軸意象,也保留數個先前考古研究的探坑供民眾參觀,搭配遺址教育解說,讓民眾認識大馬璘遺址。完工後,將是南投縣首座文化遺址公園。

埔里基督教醫院

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是美籍宣教士孫理蓮女士所創立的芥菜種會 ,自美國募款,於埔里鎮建立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由謝緯醫師(牧師)擔任第一任院長,以協助埔里及附近偏遠原鄉部落缺乏的醫療服務。

世界展望會創辦人鮑伯皮爾斯會長(Dr.Bob.pierce)來台視察,深受同工們服務精神感動,簽出一張空白支票囑咐第二任院長徐賓諾買下埔基現址土地,著手建院。民國51年(1962)6月24日埔里基督教醫院完工落成。

74年(1985) 5月23日獲衛生署核准為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聘請紀歐惠醫師擔任第三任院長。92年(2003)通過衛生署醫策會的評鑑,成為南投縣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並於100年(2011)4月榮獲第21屆國家品質獎。

暨大附中

國立暨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創校於民國47年(1958),當時校名為南投縣立埔里中學,地點位於埔里鎮西安路(即今南投縣立埔里國民中學)。

56年(1967)政府實施國民教育,在「縣辦國中小、省辦高中」原則下,臺灣省政府撥用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埔里酒廠經營之省有土地約6甲做為埔里高中用地,由省立南投高中籌辦第一期校舍工程之興建,57年(1968)8月1日由鍾業強擔任首任校長。60年(1971)8月增設高級綜合商業科,61年(1972)試辦高商進修補校,62年(1973)8月進修補校正式成立。

88年(1999)921大地震,校舍遭受重創,進行校園重建。90年(2001)12月13日正式改制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為「暨大附中」)。校園部分地區屬於大馬璘遺址範圍,有大馬璘文化出土文物,是暨大附中極為獨特且珍貴的臺灣考古文化教學資源,值得大力推廣運用。

埔基長照中心

埔里基督教醫院 附設護理之家成立於民國86年(1997),是經衛生署通過合法立案之護理之家,以跨專業照顧團隊共同照護老人。

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為長期照護之百年大計,埔里基督教長期照護教學大樓的建立,即在追求照護的品質提升與增進照顧人員的訓練。埔里基督教醫院長期照護教學大樓,將發展以社區為導向的連續性、整合性之照護服務,籌建長期照護教學大樓是期盼透過大家的參與,進而關心了解老年的健康照顧的相關知識,提昇照顧人員在相關照護知識及技能上的需要,並實踐以社區為群體,以家庭為單位的在地溫馨照顧環境。

長期照護教學大樓的籌建,不止是提供友善的在地化照護,更藉由訓練在地化人力,提供民眾在地照護老人的工作機會,達到讓社區長者能夠有尊嚴的在地老化理想。

愛蘭國小

愛蘭國小的前身為「埔里公學校烏牛欄分教場」,成立於明治31年(1898),成立初期借用基督教禮拜堂上課,收33名女學生。次年(1899)改稱為「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校」,明治44年(1911)獨立為烏牛欄公學校,由日人太田嘉三太擔任第一任校長。戰後初期,由蔡春擔任第一任校長,民國36年(1947)改稱為「鐵山國民學校」,37年(1948)又改稱為「愛蘭國民學校」,57年(1968)政府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稱為「愛蘭國民小學」。

梅村社造土角胖

全臺灣4,000多個社區當中,僅有2個社區以農村時代的建築物「土角厝」為地方特色,愛蘭里梅村社區是其中之一。梅村社區為了推廣土角文化,不僅可以體驗製作「土角磚」,更推出土角磚造型的「土角胖」(土角麵包),尺寸大小完全比照土角磚的規格製作。

梅村社區以土角為中心,推廣與創意延伸,並結合社區產業茭白筍,研發出特色伴手禮-土角胖,成為梅村社區別具特色的文創商品。

烏牛欄教會

愛蘭長老教會興建於同治12年(1873),是埔里鎮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會,早期稱作「烏牛欄禮拜堂」、「烏牛欄教會」,是英國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宣士會派李庥牧師(Hugh Ritchie)到烏牛欄社興建的禮拜堂,並請宣教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前來佈教,因此「烏牛欄禮拜堂」也成為埔里地區基督教的發源地。

早期愛蘭教會會友多以巴宰族人為主體,但戰後台灣社會環境快速變遷,許多耆老凋零,原漢融合之下,族人漸漸流失了文化認同,「文化復振」成為愛蘭教會的重要事工和宣教轉機。民國88年(1999),居民開始恢復巴宰傳統「牽田、走鏢」活動,愛蘭教會及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員齊心努力之下,教會成為母語保存的最大基地。

廣興紙寮

埔里的水質冷冽清澈而純淨甘甜,是當地重要自然資源,成為造紙、釀酒的基本原料。其中造紙產業,早在日治昭和10年(1935)即有日本人橫溝大藏在烏牛欄橋下進行試驗,成為嚆矢,奠立埔里造紙業之礎石。民國54年(1965)成立的 廣興紙寮,由黃耀東先生一手創立,初期名稱「廣興製紙加工所」,主要是做代工,隨著投入手工宣紙的研發製造,民國62年(1973)遂更名「廣興造紙廠」。廣興造紙廠注重造紙品質和技術提升,民國80年(1991)開始外銷日本與韓國市場,造就一段黃金時期。

第二代接班人黃煥彰承繼造紙傳統與技術,謀求進一步發展,然而大時代環境日益艱困,許多埔里紙廠陸續外移或關廠,遂決定轉型為造紙產業文化館,將造紙過程中的抄紙、壓紙、烘紙、拓印等步驟,設計為手作體驗和教育推廣內容,讓遊客體會造紙傳統內涵,成為台灣第一家造紙觀光工廠,近年來更積極投入文創產業,發明獨特可食用的菜倫紙。

西鎮堂

位於鐵山社區的 西鎮堂,不僅是鐵山社區信仰中心,也是埔里特色廟宇之一。西鎮堂主祀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陪祀唐三藏、天蓬元帥豬八戒、沙悟淨和白馬將軍,同時供奉眾神所持有的獨特法器,為全台僅存能完整呈現西遊記人物和特色的道教寺廟。

西鎮堂的建廟沿革,相傳百年前有一劉姓民眾,前往彰化鹿港叫賣貨物,返回埔里途中拾獲一尊齊天大聖神像,便攜回家中祀奉,此後生意竟如獲神佑般暢銷興旺,進而受到庄民擁護成為地方守護神。直到民國62年(1973)才由居民籌資興建,西鎮堂始正式建廟,廟堂名諱取西遊記前往西天取經、鎮伏妖魔之典故,命名「西鎮堂」,每年農曆10月12日為齊天大聖誕辰,也是年度最熱鬧的一天。

烏牛欄手作巧克力花園

位於廣興紙寮的正對面,為一外表清新典雅、綠色植物環繞的一家手工巧克力店,店主人是鐵山社區的在地青年羅維振,店址原是阿公家飼養牛隻的牛舍,已有近80年歷史,經過改造後成為目前的植物園藝樣貌,煥然一新。

會賣巧克力是一種機緣,少年羅老闆曾經去過日本關西旅遊,觀察到有許多台灣人開的個性小店,像是特色餅乾、巧克力之類,自己跟著感染了興趣,一頭栽入日系巧克力製作技術,決心回到故鄉開店創業。會取名烏牛欄,因為這是愛蘭台地的地名舊稱,也是店長刻意與過去連結的一種心意,因此店內不乏老舊文物做為裝飾,增添空間趣味性。此外,店裡還有埔里知名畫家梁坤明、王灝為此店量身訂作的繪畫作品,貼近店內空間特意營造的白色浪漫文藝氣息。

黃望家古厝

黃望家古宅 位於愛蘭臺地,舊地名為阿里史,早期古宅興建於清代晚期,是埔里高山族埔社原住民後代「番秀才」望麒麟的宅第,後於日治大正6年(1917)的中部大地震時被震毀。

現在的宅院係地震之後,聘請東勢角劉沛然匠師重建,建築風格融合漢人、平埔、東洋、西洋等多元型式,典雅素樸且瀰漫書香門第之氣息;宅第前門樓上方題字「玉衡獻瑞」,是埔里僅存的完整門樓。「番秀才」望麒麟因膝下無子,獨生女望阿參招贅漢人黃敦仁,後代以黃姓居多,稱之黃望家族。黃望家擁有愛蘭水泉的湧泉處土地,從日治時期以來即為釀造埔里知名好酒的水泉。

紹興酒泉&洗衣亭

位於鐵山路和鐵山二巷交會處,矗立一座紹興泉的集水站,供在地人取用,此處水源即為聞名遐邇的愛蘭甘泉,是日治時期以來釀造埔里知名好酒的水源,曾經是進貢日本天皇的萬壽酒,也是戰後埔里酒廠用來釀造紹興酒、愛蘭白酒的泉脈。一壺好酒,打開愛蘭水泉的國內外知名度。

然而,清冽的水質不僅用於釀酒,更有生活用途一面,在集水站對面下方台階處有一處洗衣亭,是附近婦女和孩子們最喜愛的洗衣亭之一,每日清晨和傍晚會看見婦女們手提洗衣籃、全副青蛙裝模樣下水搗衣搓揉,孩子則在身旁泡腳戲水。這個時刻與空間是非常獨特的,熟識者彼此寒暄問候、東家長西家短,好似社會支持團體的聚會,將難以名狀的情緒擊搗成歌。於是,洗完衣服的同時,也滌淨了心情。特別的是,除了女性,偶爾也有男性來此洗衣和談話。水的文化,牽動了個人、家庭與社區的連結。

平埔墓碑

埔里第15公墓位於烏牛欄台地的船尾一帶,公墓上的墓碑反映埔里西區一帶的族群文化特徵。安眠於此的先人很多具有平埔背景,其中又以巴宰族(Pazeh)居多。在年代稍久遠的老墓碑上,常能從墓主名諱中看到巴宰族的傳統名制,

例如:潘馬吓六打必厘,這七個字的姓名中,「潘」是大清帝國給予巴宰族的賜姓,「馬吓六」是墓主本名,「打必厘」則是墓主之父親的名字,是典型原住民「親子聯名」的名制特色。

日南天后宮

「日南媽」又稱為「埔里天后宮」,係清道光年間道卡斯族人(Taokas)集體移民來埔里盆地拓墾時所攜入的媽祖信仰。日南社為道卡斯族蓬山八社之一,原居地在今台中大甲附近。

道光年間有進來埔里開墾的道卡斯族村社有:大甲社、日南社、日北社、吞宵社、雙尞社、房里社等社,集中在埔里盆地的西側一帶。媽祖信仰與捕魚及海運商旅有關,原屬海神崇拜,但是平埔族人移墾埔里時,也攜帶媽祖的香火或神像進入內山,希望得到媽祖庇佑,得以免於受到原住民出草馘首的禍難。民國106年(2017)日南媽(埔里天后宮)的 遶境廟會活動以「環保」做為主要訴求,呼籲信眾不焚香、不燒金紙、不放鞭炮、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開風氣之先,受到媒體輿論矚目而知名度大增,廣獲社會大眾好評。

天雷宮

位於愛蘭台地三勰路八股聚落的 天雷宮主祀雷神(雷公),原本係供奉於聚落內民宅的家神,後來才由庄人集資興建廟宇,正式建廟的時間並不久遠。從樂捐建廟的名單中可以發現頗多潘姓、陳姓、林姓之樂捐者,他們大都為週邊社區的平埔族人後裔,因為本廟具有地域性,推測可能是平埔族人從西部平原帶進埔里的崇拜神。

現今埔里鎮西側的村里,如房里里、向善里均為道卡斯族人(Taokas)所創建,此由民間開墾契約中出現的社名可略知一二。

船尾—地質露頭

地質露頭,是判斷岩層在長時間大地作用之下的遺跡,能瞭解不同岩石種類之間的接觸關係,據以觀察地質構造。從地質露頭所收集的各類岩層資料,可推論附近地區岩石的可能組成方式與岩盤結構,掌握土地生成的歷史。愛蘭台地上的地質露頭,是台地被南烘溪長期侵蝕沖刷後所留下來的斷面,透過層層疊疊的石頭和沙石堆積分布,能清楚了解愛蘭台地的原始岩層構造,為一難得肉眼可見的地理資訊系統。